七绝·雨水时节
[中华新韵]
吕洪胜
上灯结彩兆丰年,
喜鹊窗花喜事连。
雨水平安回大地,
淅淅沥沥早春天。
【注释】[1]本诗遵用《中华新韵》。[2]雨水:节气也。斗指壬;太阳到达黄经330°;每年公历2月18-20日交节。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,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。俗话说“春雨贵如油”,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,它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。进入雨水节气,我国北方地区尚未有春天气息,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,一幅早春的景象。[3]上灯:正月十五“张灯”,可上溯至汉代,这也是整个中国灯俗的起源。汉武帝于农历正月十五日在皇宫设坛祭祀,彻夜举行,点灯照明,而民间也纷纷效仿,此为元宵节张灯的开端;还有另一说法是该习俗源于道教的“三元说”:正月十五为上元,七月十五为中元,十月十五为下元。主管“三元”的分别为天、地、人三官。天官喜乐,故上元节要燃灯。||隋朝炀帝时,元宵节期间赏灯活动通宵达旦。唐朝治世因社会升平,经济富庶,花灯更是大放异彩,盛极一时,活动规模相当浩大,上至王公贵族,下至贩夫走卒,无不出外赏灯。唐玄宗时,京师长安更在元宵节前后三夜取消宵禁,扩大实施“放夜”,方便民众赏灯,唐以后花灯便成为元宵节的重要标识。到了北宋乾德年间,“放夜”时间又增至五夜。起于正月十四,止于正月十八。而且在宋代出现了灯谜,即将谜语系于灯上,使人们在赏灯之际伴以猜谜,更添情趣。明永乐七年,元宵节有个超长假期,宫廷下诏“元宵节自十一日始,赐节假十日。”到了清代,灯节假日改为四天,但盛况不减。从正月“十三上灯,十四试灯,十五正灯。”一直热闹到“十八落灯”整个活动才算落下帷幕。[4]淅淅沥沥:象声词。形容轻微的风雨声、落叶声等。

百合韵书社

紫气东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