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管理
《七律•稀土博弈》
发布于2025-06-12 00:33 点击:128 评论:0 作者:古昊先生

《七律•稀土博弈》


中美通话90分钟,特朗普单独提到稀土问题,希望中方能够高抬贵手.

前言  中美之间的经济摩擦,已不再局限于关税、芯片禁运这些传统议题,稀土资源逐渐浮出水面,成为最具战略性的较量焦点。65日,美国总统特朗普主动致电中方高层,意图在稀土供应问题上打开突破口。然而,中方发布的通报中对“稀土”二字只字未提,这种沉默却远比回应更有分量。在全球新能源、军工和高端Z造的竞争中,稀土控制力将决定一国在科技链条中的位置。

特朗普通话背后的焦虑2025年65日,美国总统特朗普出于战略焦虑,亲自致电中国领导人。官方资料显示,这场通话持续近90分钟,是近年来双方领导人最长一次直接对话。特朗普在事后声明中,强调“双方在稀土产品复杂性上达成共识”,意图释放缓和信号。然而,中方通报则完全未提及稀土,仅指出“美方需撤销不合理打压,回归理性合作路径”。这种不对等的表述揭示出双方在议题定位上的深层分歧。事实上,自2024年底以来,美国国内在高端Z造与国防供应链领域,已暴露出对稀土依赖的重大隐患。尤其在中方于20254月正式实施对钐、钆、铽、镝,等七种中重稀土物项的出口审批制度后,美多家关键企业因原料断供陷入停产或降产困境。美国稀土工业虽具资源基础,如加州山口山矿储量丰富,但其精炼与分离工艺受环保法规和技术滞后影响,始终难以独立形成闭环供应。美国军工体系的高度依赖更令其战略被动。据《防务新闻》披露,美国F-35战斗机、反导雷达、精密导弹等核心组件所需磁体90%以上依赖中方供应。一旦稀土持续受限,将对美国全球军事部署和装备维护形成持续削弱。而民用领域,如新能源汽车、风电机组、工业机器人等高成长行业也在面对生产瓶颈,影响波及上下游整个产业链。特朗普此次通话被认为是对上述现实困局的直接回应,但他的政策思维仍带有误判色彩。一方面希望缓解稀土限制带来的实际压力,另一方面又继续推进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限制打压包括芯片、EDA软件和航空发动机核心技术的出口禁令。这种双向博弈逻辑使得谈判缺乏互信与交换基础,也让中方在战略应对上更为从容,选择在稀土问题上保持“沉默”作为最强烈的态度表达。

美企回流中国面对稀土政策调整,美国企业链条上的震荡,正逐步外化为“回流中国”的趋势。这种趋势的形成,反映出在战略资源供应危机下,企业的现实考量远比政治理想更具驱动力。根据《N约时报》报道,20255月至6月间,美国至少有12家涉及磁体Z造、电机组装、传感器开发的科技企业启动了与中国合作方的谈判,内容涉及产线外包、零部件返修与再生产。福特汽车公开表示,计划在天津建设稀土磁体二次加工中心,以绕开出口审批问题并确保供应稳定。这一决定直接违背特朗普“Z造业回流”战略目标,却得到企业界广泛认可。尤其在新能源车企中,特斯拉、高通、通用汽车、博世等跨国公司,纷纷展开资源重组与区域整合,部分甚至以在华增资换取稀土优先供应。

数据表明,2025年第一季度,中国在全球稀土磁材出口中,占比由2024年同期的84%升至91%,反映出出口限制并未削弱中国市场吸引力,反而强化了其议价能力。与此同时,美国军工系统的“妥协采购”现象也逐渐公开化。根据美国国防部内部采购文件披露,为保障F-35项目零部件供应,已有三家承包商从中国企业采购经过初步加工的稀土部件,再在本土完成组装。这一模式不仅引发美国政界强烈质疑,也被国内鹰派批评为“变相依赖中国”。而中方一方面在制度上强化对出口行为的监督管理,加大对走私与非法外流的惩处;另一方面通过差异化政策,向欧盟、日本等相对中立国家释放合作诚意。例如德国大众、法国雷诺、丰田等企业已被纳入优先审批名单,获得定量出口配额。这种“定向释放”既维系了外交关系,又在全球范围内塑造了资源掌控者的主导地位。2025年,中国在江西、内蒙古、四川等地设立三个国家级稀土产业创新示范区,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领域迈进,涵盖量子材料、超导部件、生物磁疗等前沿技术。这种“从资源到规则”的升维转型,正在重塑稀土不仅是“地下金属”,更是“战略权杖”的国际认知。

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中国战略主导“稀土之战”引发的不只是中美之间的供应链博弈,更推动全球产业格局朝向多极化、分层化深度重构。特别是在中国的政策主动权引导下,全球正在经历一场以“资源为中心”的产业再分工。在资源分布与加工能力方面,中国仍占据压倒性优势。据世界稀土组织2025年数据,中国掌控全球稀土采选与精炼产能的75%以上,并拥有最完备的分离技术和回收再利用体系。这种垄断式的基础设施,使得即便西方在政策层面呼吁“去依赖”,在技术与时间成本上却难以脱钩。美国、欧盟、日本等经济体虽纷纷出台“资源安全战略”,加大对本土稀土项目投资力度,如美国与澳大利亚签署的战略矿产协定、欧盟设立的稀土自研基金等,然而短期内难以形成与中国相抗衡的规模效应。专家普遍认为,全球稀土供应链的实质性多元化,至少需要8-12年才能初见成效。在标准制定与规则输出方面,中国开始走出传统资源国被动角色。20254月,中国联合东盟与非洲五国发起“全球稀土标准认证机制倡议”,试图建立覆盖采选、加工、环保、应用的统一标准体系,并将其纳入“一带一路”合作议程。这一做法受到多国响应,增强了中国在非西方世界的资源合作主导更重要的是,中国正在打造“资源-技术-资本”一体化协同平台,以稀土为原点向全球扩张影响力。包括中信稀土、包钢稀土、盛和资源等龙头企业开始通过境外参股、技术输出、设备出口等方式嵌入其他国家供应链,建立全球协作网络。这种全流程、外向型资源掌控,极大增强中国的抗风险能力与战略韧性。与此同时,全球产业链的政治化趋势,正在强化“技术冷战”格局。美国虽力推“友岸外包”与“联盟Z造”,却难以抵消企业层面的逐利逻辑与现实需求。一方面是资源不可替代性,另一方面是政策执行滞后,导致全球企业在“政治安全”与“产业效率”之间选择后者。

结语中美围绕稀土资源的博弈,已不是一场传统意义上的贸易纷争,而是一场系统性资源战略对抗。从中国在谈判中的克制与自信,到在国际资源体系中的主导转型,稀土正成为重塑全球力量结构的重要杠杆。中国不仅在出口政策上精准施压,更通过技术升级、规则输出与供应链重塑将战略资源话语权牢牢握在手中。未来十年,全球产业格局将围绕稀土展开新一轮资源地缘政治博弈。谁能在战略资源上建立长效掌控机制、塑造友好合作网络,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制度与规则优势,谁就能在全球科技、工业和战略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

王庆位


军工源地竞争频,战略存资现本身。

美国掌门来D话,中华领导诉原因。

升维转策未消遁,打压封裁必陷沦。

效率杠杆连静脉,闲庭信步自精神。


2025.06.12

点赞(0)
打赏
向编辑推荐
分享:
最近访客

zlzt

发表评论
回复:  
网名: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
评分: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
内容:
呼朋唤友(@好友)
    
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
古昊先生 男 72岁
石家庄 桥西区
注册会员
注册日期:2024-12-11
最近登录:2025-07-27
作品数量:778
空间人气:58654
粉丝人数:10
关注的人:14
最新帖子
七言排律·万...  04/22白龙马赋  03/13七言排律·古...  08/13《曾公国藩赋...  08/20太湖山好水甜...  05/30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