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点评 > 诗部
秋光里的诗魂
发布于1970-01-01 08:00 点击:37 评论:0 作者:王山木

1、本栏目系点评栏目,不定期挑选站内作品任诗友点评,诗友可以较详细地对作品进行点评.发表见解,百花齐放。

2、选出挑选若干评论推为“精评”。

3、与评论主题无关的评论或跟评,网站有权删除。


秋光里的诗魂
——高福林先生律诗“秋兴八首”赏析
王宏
 
      “秋兴八首”不是高福林先生律诗的题目,而是我在阅读高先生诗词时选出的八首与秋有关的诗。高先生写秋的诗很多,或许是是受老杜《秋兴八首》的启示,所以我选取了八首,姑且就叫“秋兴八首”吧。我读高八首和杜八首的感受是均为七言律诗,也都是借秋景抒怀,格律工整,用典含蓄,饱含时光之叹与哲思。
      高八首的独到之处,一是现代感很强:如“灯依银汉共临屏”(《壬寅中秋浦江望月豪饮》)嵌入“临屏”等现代元素,勾连传统与当下,现代很多人写格律诗,更像 没有现代感;二是神话的通俗化:以“嫦娥回故土”(壬寅中秋浦江望月豪饮)赋予神话以烟火气,贴近现代人心理;三是情感多元性:突破杜甫“沉郁顿挫”的基调,兼具“酒与疏星同起舞”的豪逸(寅中秋浦江望月豪饮)、“难得糊涂风次第,但能明了雨徘徊”的旷达(《秋醉》),情感光谱更立体;四是语言炼字新奇:如“清光炒韵”(《贪秋》),以现代诗性重构古典意象,风格更显灵动洒脱。下面允我细说一下读这八首的体会。
       一、秋兴传统的现代性转译
       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中,“秋兴”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。自杜甫《秋兴八首》以来,秋兴之作往往承载着诗人对时序更迭的感怀、对家国命运的忧思,以及对生命本质的叩问。高先生的“秋兴八首”,以传统七律为载体,在古典格律的框架内注入现代生命体验,于萧瑟秋光中构建起一个兼具历史纵深感与当代精神性的诗意空间。
       二、传统范式的坚守与突破
      高先生的八首与秋有关的诗均为七言律诗,严守平仄对仗规则,展现出对传统格律的深厚造诣。以《秋怀》为例:“不禁冷雨悦冯驩,弹铗窗前自觉酸。暮合西风黄叶下,晨开陋院瘦枝残。”首联以“冯驩弹铗”典故起兴,“冷雨”“酸”奠定情感基调;颔联“暮合”“晨开”形成时空对仗,“西风黄叶”“陋院瘦枝”以工整的意象组合勾勒秋景,平仄交替间见抑扬之美。这种对格律的严格遵循,不仅是对古典诗学传统的致敬,更体现了高先生对律诗文体特性的深刻理解,格律的束缚恰恰是诗意生长的土壤。
       诗作中典故的运用既具传统韵味,又有现代涵意。如《激秋》“闻塞鸿凭风雨老,思梁燕任鹭鸥鲜”,化用《诗经》“鸿雁于飞”的漂泊意象与晏殊“似曾相识燕归来”的时光感慨,以“风雨老”“鹭鸥鲜”赋予典故新的情感张力,将个体的沧桑体验融入古典意象体系。又如《秋醉》“难得糊涂风次第,但能明了雨徘徊”,直接化用郑板桥“难得糊涂”的处世哲学,却以“风次第”“雨徘徊”的自然意象化解其消极意味,在古今对话中实现典故的现代转译。
       三、自然符号的多维架构
       诗作中“西风”“明月”“冷雨”“落叶”等传统秋意象构成基础语境,但先生通过陌生化手法赋予其新的审美内涵。《贪秋》“断续凉风来似箭,接连淫雨抽如丝”,以“箭”“丝”的比喻将秋风秋雨的物理属性转化为心理感知,“箭”的尖锐与“丝”的绵长形成张力,既保留传统秋景的萧瑟感,又注入现代个体对时间流逝的焦虑体验。《秋雨吟怀》“露冷篱边争润菊,霜重草上竞减阴”,则以“争润”“竞减”的动词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意志,使传统的“篱菊”“霜草”成为生命竞逐的象征,突破了古典秋兴中常见的伤秋范式。
       高先生巧妙融入“嫦娥”“玉兔”“鹤鸣”等神话元素,却以通俗视角重构其象征意义。《壬寅中秋浦江望月豪饮》结句“许是嫦娥回故土,惟留玉兔守门庭”,将嫦娥奔月的浪漫神话转化为“回故土”的人间叙事,“玉兔守门庭”的细节想象赋予神话人物以生活气息,在空灵与烟火气的交织中,消解了传统神话意象的神圣性,建构起属于现代人的精神寓言。
       四、从个体愁绪到宇宙情怀
       诗作中情感表达呈现出复杂的张力结构:既有“空阶孤守暮云稠”(《秋夜》)的孤寂、“暮合西风黄叶下,晨开陋院瘦枝残”(《秋怀》)的悲凉,亦有“酒与疏星同起舞”(《壬寅中秋浦江望月豪饮》)的豪逸、“并约黄花饮几杯”(《秋醉》)的旷达。这种情感的多元性,打破了传统秋兴以悲为主的单一基调,如实反映了现代人在多元价值冲击下的复杂心理状态。《秋寂》“诸天共话巫山事,薄枕孤怀桑梓情”,将缥缈的“巫山事”与切实的“桑梓情”并置,在虚幻与现实的交织中,展现出漂泊者既渴望超越现实束缚、又难舍人间烟火的矛盾心态。
       传统秋兴诗词多以“伤秋”为基调,而高先生的诗作中常常可见“观秋”的超然视角。《激秋》“兹若登先温故事,或将殿后习新缘”,以“登先”“殿后”的时间哲学消解秋的悲戚,将个体置于历史长河中审视生命的延续性;《秋醉》“从流掬起三分笑,并约黄花饮几杯”,以“从流”的顺势心态拥抱秋的萧瑟,在“笑”与“饮”的动作中完成对秋之悲情的审美超越。这种视角转换,体现了当代人面对生命困境时的积极姿态,不是被动承受秋的苍凉,而是主动在秋光中发现生命的多元意义。
       五、在自然审美中抵达存在之思
       诗作中对时间的思考贯穿始终,先生以秋为刻度,丈量生命的长度与宽度。《激秋》“怀伤不意对弥年,感目疏林质逝川”,化用孔子“逝者如斯夫”的慨叹,以“疏林”的凋零象征时间的流逝,却以“质逝川”的追问赋予时间以可触摸的质感;《秋怀》“爽气先行催白羽,从流大野化宏观”,将“白羽”(箭)的迅疾与“大野”的广阔并置,在速度与空间的对比中,架构起超越个体生命局限的时间观,时间既是催迫生命的“白羽”,亦是容纳万物的“大野”。
       先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哲思化书写,使秋景成为存在之思的载体。《秋雨吟怀》“欲赋无由甘苦果,都从落叶始初心”,以“落叶”喻示生命的本真状态,“甘苦果”的隐喻则将自然现象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,生命的甘苦皆源于对“初心”的坚守与回归。《秋寂》“无何有处终难断,一抹松云伴鹤鸣”,化用《庄子》“无何有之乡”的概念,以“松云”“鹤鸣”的清逸意象,勾勒出超越世俗羁绊的精神境界,在“难断”与“伴鸣”的辩证中,抵达对存在之轻与重的诗意领悟。
       六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设诗意桥梁
       高福林先生的“秋兴八首”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,在于其成功实现了古典诗学传统与现代生命体验的创造性转化。先生以格律为舟,在秋光的河流中溯游,既打捞起古典诗词的审美珍珠,又网罗住现代心灵的波光云影。这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往返穿行,不仅为古典诗词的当代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,更启示我们:真正的文化传承,从来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刻,而是在古今对话中激活其内在的精神基因,使其在新时代的语境中重新绽放光彩。当我们读罢这八首诗作,眼前的月光或许不再只是千年以前的那抹清辉,而是折射出当代人对生命、对世界的全新观照,这也正是高福林先生这八首诗令我兴然提笔的原因所在。
点赞(0)
打赏
向编辑推荐
分享:
最近访客
发表评论
回复:  
网名: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
评分: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
内容:
呼朋唤友(@好友)
    
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
王山木 男 64岁
贵阳 南明区
注册会员
注册日期:2024-09-25
最近登录:2025-07-31
作品数量:70
空间人气:17273
粉丝人数:8
关注的人:13
最新帖子
七言排律·万...  04/22白龙马赋  03/13七言排律·古...  08/13《曾公国藩赋...  08/20太湖山好水甜...  05/30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