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点评 > 诗部
一位医者的生命诗学与孤独哲思
发布于1970-01-01 08:00 点击:32 评论:0 作者:王山木

1、本栏目系点评栏目,不定期挑选站内作品任诗友点评,诗友可以较详细地对作品进行点评.发表见解,百花齐放。

2、选出挑选若干评论推为“精评”。

3、与评论主题无关的评论或跟评,网站有权删除。


踏莎行·画残荷
王祥洲

冷冷新霜,晶晶宿露,残红映满回塘路。已无蜂蝶恋幽香,清愁撩乱伤心处。
顾影临波,藏云避雨,凄凄能向谁人诉?当年怯懦误东风,而今却被秋风苦。


一位医者的生命诗学与孤独哲思
——论王祥洲老先生《踏莎行·画残荷》的跨维度书写
王宏

       年逾八秩的退休医师王祥洲老先生在《中华诗词》刊出的《踏莎行·画残荷》,如同一幅CT切片,在传统词牌的框架中剖析生命肌理。当医者的职业凝视与词人的诗性沉思相遇,残荷意象便超越了“枯荷听雨”的古典悲情范式,成为勾连医学理性、生命哲思与晚境孤独的三棱镜。
       词作开篇“冷冷新霜,晶晶宿露”即显露老先生长期从事医务工作特有的显微镜式的观察。这种凝视在“残红映满回塘路”中发生了质的变化:凋零的花瓣不再是传统诗词中伤春悲秋的符号,蜿蜒的池塘小路,在“残红映满”的视觉冲击中,暗喻生命循环系统的老化。“已无蜂蝶恋幽香”,老先生以临床诊断般的冷静,将“蜂蝶”的消逝转化为“生命活力指标”的诗意转译,恰似病历中“各项生理指标趋于平缓”的文学性书写。
       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医学化意象并非简单的符号移植,而是渗透着职业伦理的审美转化。如“顾影临波”的残荷,既非《红楼梦》中“留得残荷听雨声”的文人化抒情,亦非《爱莲说》中“亭亭净植”的道德象征,而是被赋予“病理标本”的解剖意义——荷叶脉络如人体经络图,莲蓬孔洞似CT影像。这种重构使传统伤春悲秋主题突破文人叹老嗟卑的窠臼,成为对生命机制的艺术解剖,恰似用宋词词牌书写的“老年医学观察日志”。
       词作的时空结构呈现出“双曝光”般的叙事张力。时间维度上,“当年怯懦误东风”与“而今却被秋风苦”形成尖锐对照。“怯懦”一词耐人寻味,既非医者面对生死时的优柔,更似日常诊疗中如履薄冰的审慎惯性在非职业场景中的投影,暗喻因职业特性导致的人生选择困境;后者则以“秋风”的物理凉意,叠加生命暮年的心理苍凉,形成如X光片般的“新旧病灶叠加”效果,透视出职业生涯与个体命运的病理关联。
       空间意象的营造则暗合老年医学的环境心理学。“回塘路”的曲折,既是地理空间的具象,更是存在空间的隐喻,恰似人生归途的不可逆转。“藏云避雨”的姿态,表面写残荷的生存策略,实则映射老年人“龟缩于熟悉环境”的心理防御机制,与荣格“退行性保护”理论形成跨时空呼应。而“凄凄能向谁人诉”的叩问,既是稼轩“把吴钩看了,栏杆拍遍,无人会,登临意”的当代变调,更赋予传统“孤独美学”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质感。
       词作的艺术手法渗透着医者特有的“专业克制”。拟人化手法在此呈现出独特面相:残荷“顾影临波”的姿态,既非秦少游“可堪孤馆闭春寒,杜鹃声里斜阳暮”的自我怜悯,亦非易安居士“守着窗儿,独自怎生得黑”的直抒胸臆,而更似ICU病房中医护人员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凝视,在冷静观察中暗含对生命尊严的深切尊重。这种“距离化抒情”,与希波克拉底誓言中“保持专业理性”的职业要求形成隐秘共振。
       借景抒情的笔法亦见医学思维的渗透。“冷冷新霜”不仅是环境描写,更暗合老年人“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退化”的生理特征;“晶晶宿露”在古典诗词中常象征洁净,如“朝饮木兰之坠露”,在此却转化为“病理性渗出物”的隐喻,在晶莹表象下暗藏生命衰微的征兆。这种“双重编码”的书写策略,使词作如中药方剂般,在“君臣佐使”的配伍中实现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感的和合。
       结句“而今却被秋风苦”堪称神来之笔。“秋风”既是自然节气的转捩,更是《黄帝内经》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”的生命隐喻——在中医“天人相应”的宇宙观中,个体生命的盛衰与四时流转构成精密呼应。残荷在“新霜”“宿露”中的坚守,恰似医者在退休后的孤独中延续的职业尊严:当年以手术刀守护生命,如今以词笔解剖灵魂,不变的是对“生命本质”的终极追问。这种追问使词作超越个人抒情,成为老龄化社会中“知识者晚年精神突围”的典型样本,当职业身份淡去,当社会角色更迭,如何在“残荷”般的生命形态中重构存在意义?词作以“顾影临波”的姿态给出答案:在孤独中保持对生命肌理的凝视,本身即是一种庄严的存在证明。
       王祥洲老先生的《踏莎行·画残荷》为当代词学提供了三重启示:其一,它打破“文人词”的创作惯性,证明职业经验可成为诗词创新的源头活水;其二,它建构了“行业意象—生命哲思—传统词牌”的书写范式,为古典诗词的现代转化提供了跨学科范本;其三,它在“凋零美学”中注入职业伦理的光芒,使传统哀婉基调升华为苍凉的崇高。当我们在词中看见残荷,看见的不仅是自然生命的轮回,更是一位医者以诗为刀,在时光褶皱里刻下的生命活检报告——那上面,既有个体命运的CT切片,更有人类面对衰老与孤独的精神基因图谱。
点赞(0)
打赏
向编辑推荐
分享:
最近访客
发表评论
回复:  
网名: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
评分: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
内容:
呼朋唤友(@好友)
    
举报不良评论评论列表
王山木 男 64岁
贵阳 南明区
注册会员
注册日期:2024-09-25
最近登录:2025-07-31
作品数量:70
空间人气:17273
粉丝人数:8
关注的人:13
最新帖子
七言排律·万...  04/22白龙马赋  03/13七言排律·古...  08/13《曾公国藩赋...  08/20太湖山好水甜...  05/30
Baidu
map